从2019年底到2021年5月,厦门垃圾分类工作进入加强标准化管理的2.0版本。2020年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印发文件,督促指导各类市场主体加强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任务,全面加强标准化管理。
在制定《厦门市农贸市场建设改造标准》(1.0 版、2.0 版)时,垃圾分类作为硬性改造标准,确保农贸市场在改造提升过程中同步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和工作机制。同时,持续加强对农贸市场改造后的检查指导,引导属地和市场开办单位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并积极与市城管办对接,将垃圾分类工作融入市场市容环境卫生考评,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有效推动市场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和垃圾分类工作的落实。截至目前,已完成改造提升的近百个农贸市场严格按照规范配置垃圾分类相关设施设备,并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制度。2024年,思明松柏、湖里江头市集、翔安马巷等3个市场被省委文明办评为福建省“五星文明集市”;思明区美仁宫、集美市场、同安城西3个市场作为“五星文明集市”申报点上报省委文明办。
在此期间,市场监管部门积极推动市政府印发《推行活禽集中屠宰和规范交易工作方案》,明确规定全市城镇地区禁止活禽交易,推行“白条上开云网页版 开云kaiyun市”。这一举措不仅有效减少了因活禽交易产生的禽笼、捆扎绳等包装废弃物和屠宰垃圾,市场内厨余、其他垃圾显著减少,还通过专业化处理实现禽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转化为肥料、饲料等,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垃圾减量工作。
2021年5月至今,厦门市聚焦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3.0版本,垃圾分类工作进入全面深化阶段,这与国家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紧密相连。
近年来,反餐饮浪费与餐饮环节垃圾减量工作同步开展。2022年,市场监管部门督促餐饮服务单位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并连续数年开展“餐饮服务环节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培训专题考试,多渠道加强宣传,增强经营者和公众知晓率和支持度。2023年,市场监管部门以经营外卖、婚宴、商务宴请、自助餐的餐饮服务单位为重点,加大监督检查频次和力度,严查食品浪费行为。2024年,市场监管部门将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与食品安全检查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协调餐饮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作用,主动提醒顾客“适量点餐、剩食打包”等,在全社会树立“浪费可耻、节约为荣”文明新风尚,共同减少食品浪费,助力垃圾减量。
此外,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开展商品过度包装专项整治,有效促进垃圾减量。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标准和政策,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开展商品过度包装监督抽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特别是在中秋、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送礼高峰期,组织开展对茶叶、月饼等相关产品的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占比等项目的现场检查,让节令商品“轻装上架开云网页版 开云kaiyun”。
尤其是针对群众关注的螃蟹绑大绳等热点问题,厦门市进一步倡导使用塑料束缚带、棉绳或者轻薄包装线等安全合理的螃蟹捆扎绳,并控制在水产品自重5%的合理范围内,严禁夹带杂物增重。对此,市场监管部门盯住重点时节、区域、行为、对象等,持续开展水产品称重专项整治工作。根据夏商国际水产交易中心的交易数据显示,自开展专项整治以来,仅螃蟹捆扎绳一项,全市预计每日减量达1.65吨,不仅助力垃圾减量,也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节省开支。
为践行反食品浪费要求,源头减少厨余垃圾产生,实现资源的二次利用,2019年以来,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慈善组织、民政、镇街等部门,发动爱心企业建立完善厦门市“爱心食物捐赠”项目,确立以抽检合格备份样品捐赠为主、爱心企业临期食品捐赠为辅的长期捐赠机制,持续梳理受赠点位实际需求,精准匹配物资,共同推动爱心资源更有效配置,在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减少垃圾产生的同时,更为困难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关爱。
为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市场上的各类食品需要定期抽检,而大量抽检合格的备份样品食物若被丢弃将造成极大浪费。厦门市场监管部门积极践行国家资源节约和共享发展理念,将抽检合格的备份样品捐赠出去。对于临期食品,厦门也积极探索创新利用模式。市场监管部门指导见福等企业设立爱心食物专柜、自建爱心食物捐赠小程序,通过总部多重管控,将临期食品统一收集调配至设有“爱心食物专柜”的门店,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目前,厦门市爱心食物捐赠从最初的1个街道和1个企业的爱心试点,发展到18个镇街和70余家企业爱心捐赠点,累计捐赠抽检合格备份样品196批次,捐赠物资超340万元;爱心企业累计捐赠物资超200万元。该举措获得了省、市相关部门肯定,被央媒多次报道、转载,在全省第四届“善行八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中获评优秀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第23条提供了现实范例,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经验。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线)举报邮箱: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