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陇东地区农业大县、教育大县,静宁县被住建部列为2024年全国乡村建设评价样本县。静宁县住建局以乡村建设评价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完善服务功能,提升乡村建设品质,强化评价成果运用,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地区有效延伸拓展,形成以县城为依托,以重点镇、特色镇村为支撑,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经济社会发展新面貌,全县乡村建设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是衡量乡村建设水平的关键方面,也是乡村建设评价的重要考查指标。静宁县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健全农村住房安全保障机制,通过常态监测、抗震改造、生态搬迁、工匠培训等有力举措确保县域农村住房安全。一是健全完善农房动态监测机制。制定印发《静宁县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实施方案》,建立“周巡查、月调度、季督查”工作机制,对全县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低收入群体6类重点对象进行全面监测,定期不定期走访巡查监测户,全部建立纸质动态监测台账和电子信息档案,持续关注住房安全情况。组织动员2000余名乡村社干部利用1个月时间高质量完成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3.88万户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回头看”专项任务,全面核实30余项数据指标,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存在隐患农户住房进行认定评定,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住房安全保障政策之中。二是持续推进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以抗震减灾、生态避险为主线万元,实施农房抗震设防改造168户,争取中省财政补助资金1040万元,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303户,全部建成验收并完成了资金兑付。三是农村房屋建设管理更加规范。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全面加强和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动衔接,农村地区履行宅基地手续和规划建设审批手续的新建农房占比达到100%。联合人社部门和第三方培训机构累计培训考核并录入信息系统乡村建设工匠1726名,新建农房工匠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农村建房市场进一步规范,农房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静宁县以规划为引领,以乡村建设评价为依托,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打造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强化项目梳理与资金引导,科学系统开展集镇和发展类村庄建设,乡村建设发展呈现新气象。一是统筹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效能建设、高标准管理,年度完成投资1.68亿元,在24个乡镇建成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提升等小城镇建设项目92项,有效提升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二是深入推进重点村镇建设。以乡村重点项目建设和交通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谋划抓建县域副中心1个、经济强镇1个、特色镇7个、特色村8个,年度完成投资1.2亿元,实施补短板促提升项目71项,有力支撑了强县域行动。三是加强农村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强化排查、认定、申报、保护和开发利用等工作,一方面做好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个历史文化名村和2座农村历史建筑的保护传承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排查,新摸排3个相对符合评审条件的行政村,集中开展了要素整理、PPT和宣传短视频制作等工作,为申报第七批国家级传统村落打好基础。
“以前,生产和生活垃圾我们都放一起。现在政府给我们配套了分类垃圾桶,我们把塑料瓶、玻璃瓶、废纸箱进行分类,再通过家美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物品,也能节省一笔开支。”临泽县蓼泉镇蓼泉村村民朱龙说。对于评价报告所指出的“村庄垃圾分类尚未开展”短板弱项,临泽县持续深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收运开云网页版 开云kaiyun处理体系建设,结合清洁村庄创建等项目,筹资214万元,为7个镇配备中小型垃圾清运车157辆、垃圾斗41个。通过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临泽县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水平,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收集处理率达100%。
“乡镇养老水平较低”也是评价报告中提出的一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临泽县筹资580万元,依托存量闲置资产改造建成新华、平川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在沙河镇化音村、平川镇三二村、板桥镇红沟村、鸭暖镇张湾村、倪家营镇倪家营村和黄家湾村建成6个村级互助幸福院,为驻村老人提供助餐、日常照料、休闲娱乐、康复护理等多元化养老服务,全力打造设施完善、环境良好、管理规范的幸福家园。“我没事就来村里的服务中心,和村里的老年人一起打打牌、聊聊天。外面是小广场,还可以带着孙子玩。”正在板桥镇西柳村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活动的村民说道。
通过乡村建设评价成果的应用,临泽县将实现政府、村集体、村民的同频共振,激活乡村建设的“一池春水”,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这既是一次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对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深情注解。今后,临泽县将围绕“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提升什么”的思路,着力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让城乡颜值再提升,让幸福看得见。
静宁县采取“共建、共治、共享、共美”的可持续路径,以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为关键,以人口集中区域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达标处理排放为重点,走出了一条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新路子,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升。一是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改清除省级第三方无人机航拍反馈非正规垃圾堆放点980处,自行清理垃圾积存点1103处,清扫转运农村生活垃圾1.8万吨,拆违拆临2.43万平方米,拆除废旧桩基96户,复垦复绿92户,整改各级各部门反馈问题31个。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转运处置体系。全县农村地区建成垃圾填埋场2个、垃圾焚烧站2个、垃圾中转站9个,配备垃圾箱(斗、桶)3506个,配置小型垃圾收集车辆1413辆,布局勾臂式、压缩式等大中型垃圾转运车辆70辆。将农村垃圾治理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年度保障各乡镇治理经费1600万元。依托农村公益性岗位、基层党员和积极群众,共建立村庄保洁队伍333个,设置村庄保洁员5349人,乡村两级实现了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三是持续强化乡镇建成区污水治理。全县建成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站9座,铺设污水管网76.97公里,提前完成了中央、省市“十四五”建设目标任务。配备设施管理维护人员18名,县财政保障运行经费500万元,确保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达标排开云网页版 开云kaiyun放。年度完成投资2000万元,实施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提升项目3项,落实补助资金194万元,对5个乡镇污水处理站设备进行了维护更新,全面提升了乡镇建成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