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退潮时分,中国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黄礁岛的海滩上出现了随海水而来的塑料瓶。
一夹、一提、一放,塑料瓶被身穿蓝色马甲的74岁老渔民陈夏芳用夹子拾起,装进回收袋。而佩戴在其胸前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摄像头,完整地记录下捡拾的过程和位置。
此后,这些瓶子还将经历储存、转运、再生、制造的过程,重新成为塑料制品,进入人们的生活。而这每一步,也都会被基于区块链的可追溯系统记录,转化为属于它们的专属“溯源码”。
10月3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2023年“地球卫士奖”名单,来自浙江省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蓝色循环”获得五个奖项中的“商业卓识奖”,而活跃在中国东部沿海边滩上的“陈夏芳们”,则是这个“蓝色循环”的开端。
陈夏芳说:“每天用闲余时间在海滩上捡拾塑料废弃物,送到‘小蓝之家’,一个月大约能增加700元收入。”
与此同时,出海归来的渔民们也是“小蓝之家”的常客,他们把船上使用的塑料瓶和从海中打捞起的塑料瓶带回港,加入“蓝色循环”。
浙江省内设有15个“小蓝之家”,它们是塑料瓶“奇幻漂流”的第二站。在台州市椒江区外沙“小蓝之家”,工人们每天都要将这些塑料瓶按照颜色分类、压成开云网页版 开云kaiyun“瓶砖”。
外沙“小蓝之家”负责人阮宁宁介绍,数以万计从渔船、海滩回收的塑料瓶在这里被压缩破碎之后,会被送到造粒工厂制成塑料粒子,生产出更符合国际生态环保理念的塑料产品。
此后,跨越近300公里,塑料瓶来到位于湖州安吉的威立雅华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在这里,它们将被深度清洗,去除表面的胶、油等污染物,并熔融造粒。造粒后的成品塑料粒子可应用于包装材料、工业制造、服装家纺等领域。
“2022年以来,我们已经累计处理上千万个来自‘蓝色循环’的海洋塑开云网页版 开云kaiyun料瓶。”公司运营总监付现伟介绍,经国际认证的海洋塑料粒子,相较传统再生塑料将升值一倍以上,而以海洋塑料垃圾为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则有着更高的附加值。
通过“蓝色循环”回收的海洋塑料制成的每个产品,都有一个专属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它从塑料瓶到商品的全部足迹:收、储、运、再生、制造……不仅有文字、图片,还有视频信息,能全程追溯海洋塑料全生命周期的标签、足迹。
正是依托以“物联网+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平台,“蓝色循环”整合了管理部门、群众、企业等多方参与,将边滩回收与渔船带回的海洋塑料,用于高附加值产品生产。
此外,“蓝色循环”还联合230多家塑料应用企业,以标准的治理体系和产业链升值体系,实现一个个废弃塑料瓶“从海到货架”的“奇幻漂流”。
“我们发动了6300多名低收入群众与渔民、10180艘船舶加入‘蓝色循环’行动。到目前为止,参与治理的各类群体超过6.18万人次,共收集海洋废弃物约10936吨,其中塑料废弃物约2254吨,有效减少了近岸海域污染。”“蓝色循环”模式发起成员之一、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陈光辉介绍。
失败,研究;再次失败,继续研究……1995年,刘中民带领团队完成了“合成气经由二甲醚制取烯烃工艺”技术年产60吨烯烃的中试试验。
春耕一线,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生产实际,各地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让农民种粮更省心省力。
泥盆纪珊瑚化石对探讨全球古地理、古气候、古海洋生态系统演化和海洋珊瑚礁及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这对育秧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通过设施化、精细化的集中育秧,才能培育出宜机插、宜密植的高品质秧苗。
难点、堵点、卡点常常也是突破点,遇到困难多跟自己较劲,过硬本领就这样一点点打磨出来,事业就在一次次的突破中不断开拓。
我国是全球较早认识并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国家之一,重点在数字化和绿色化两个层面强化科技创新和促进生产力发展。
标志着黄河上游青海段首个千万千瓦级“水风光蓄”多能互补全清洁能源一体化项目的核心工程向全面投产迈出了关键一步。
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为推动“三首”产品走向市场,政策还明确对投保“三首”产品推广应用综合险的省内企业,按年度保费的80%给予补贴,补贴时限为一年,每个企业每年保费补贴最高可达300万元。
媒体想要创作出更多传得开、叫得响的“刷屏”之作,除了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外,更重要的是坚持内容为王、思想赋能,不断提升主流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首次将铁电化学与生物电子学有机结合,创新性地开发了一例压电响应直追无机陶瓷钛酸钡的可生物降解有机铁电晶体。
在另外一个牧业大区——阿勒泰地区,“幸福驿站”在牧区多点开花、处处可见。
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重视地标农产品的保护和开发,推动品牌化、标准化、创新化发展,成为促进消费升级提质扩容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