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在全市引领高效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根据《重庆市改革发展最佳实践案例选树推广办法》,确定《创新构建“九治”生态治理体系》等10个案例为2024年度重庆市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发展最佳实践案例,《数字化赋能长江生态检察官工作》等5个为提名案例。
美丽重庆特推出“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发展最佳实践案例”专栏,展示各区县和市级有关部门在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效及经验做法。
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要求。近年来,忠县审时度势、着眼未来发展,认真领会把握党中央、国务院系列重要精神,以“以竹代塑”为切入点,创新打造重庆瑞竹植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为核心的竹纤维环保制品技术平台,形成了国际领先、全国唯一、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独具特色全竹纤维餐具餐纸产业链,有力助推了全市减污降碳和全域“无废城市”建设。2024年10月,“以竹代塑”被商务部评选为绿色转型最佳实践案例;2024年11月,“以竹代塑”入选重庆市2024年度绿色低碳典型案例;2024年12月,重庆瑞竹植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工厂公示名单,并成为竹纤维模压容器国内乃至全球标准制定者。目前,忠县“以竹代塑”产业已成为引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标杆”,受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博鳌国际论坛及世界竹藤大会并作交流发言,先后斩获国家、市级荣誉30余项,获领导肯定评价9次,获中央媒体报道10余次,其他权威媒体报道20余次。
随着现代工业化纵深推进,碳排放及固危废量大增,对全球环境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待解难题。以塑料制品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上世纪中叶以来产出的100余亿吨塑料制品中,仅有9%可循环利用,其余大部分被填埋、焚烧或流入自然环境,且多数塑料自然降解时间超200年,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有鉴于此,必须结合实际,着眼资源禀赋和现实需求,认清危害,科学决策,遴选替代方案。一是塑料制品行业链条较短。传统的一次性塑料餐具等生活用品制造行业链条无法延伸,塑料生产过程存在环境污染大、成本能耗高、降解难度大等弊端,成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桎梏。二是竹材资源转化利用率不高。忠县境内紫色土壤肥沃、气候温润适宜,有利于竹类植物生长,普通竹材资源十分丰富,但细胞壁聚集结构复杂、结晶度高、链刚性强、化学极性大,可塑性不强,整体利用率不高。三是绿色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纵观国际国内,绿色生产装备自主研发能力较弱、迭代更新缓慢,行业制度体系尚未完备,产品标准体系缺失,难以支撑绿色低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四是替塑产品市场占有率较小。市面上替塑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成本高、市场竞争不强,品牌知名度较低,缺乏顺畅的产销对接机制,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兑现限塑规划难度大。
近年来,忠县围绕资源禀赋,宜地宜情探索发展环境污染低、产业链条长、经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特色竹产业,充分挖掘竹子可再生、可降解生态资源潜力,创新打造“以竹代塑”全产业链,形成“一根竹子串起一条产业”,有效解决了一次性塑料制品带来的高能耗、难降解等生态环境问题。
一是改良竹材资源品质。全力推进品种改良,历经40年潜心研究摸索,于2006年最终通过低温实验培育出芯小、材厚、纤维好,适宜竹纤维餐具制品生产的新品种“撑绿竹”。该品种由台湾引进的撑篙竹与本地绿竹杂交而成,具有生长速度快、涵养水土能力强、固碳效果佳特点。目前已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500亩优质竹材“杂交撑绿竹3号”育苗基地及10万余亩原料基地林。二是探索竹材发展机制。建立龙头企业、“企业+农户”、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多种竹材发展模式,培育市场经营主体40余家,通过7家笋竹龙头企业、25家笋竹专业合作社、8个笋竹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引领带动,打造高质量竹材基地。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竹产业发展的意见》,坚持适度规模、集约经营原则,围绕“一核三片”建设高标准竹林,完善作业便道、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竹材资源保障基地。三是拓展竹产业综合利用价值。利用竹林景观资源,链接国内外文旅资源,从竹材“产加销研学旅”到消费者“吃住行游购娱”,开发竹海公园、竹种观赏园、竹林康养基地等竹生态文化特色旅游项目,迭代竹具、竹雕、竹编等旅游商品,优化提升竹产业的生态、文化、旅游观光开云网址 kaiyun官方网等功能。
一是制定产业激励政策。出台支持项目发展系列文件,创设县长质量奖、知名品牌、创新主体培育等资金奖补措施,推动绿色工厂、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贴息补助,激励“以竹代塑”产业发展,累计发放奖扶资金1500余万元。二是推动科研技术攻关。投入6000余万元,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模式,开展与国际竹藤中心、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机构院校合作,组建学生实习基地、博士流动工作站,谋划建设院士工作站,承接国家重点科研课题研究,引进利用国际竹藤中心竹基产品先进技术,推动竹基多维复合材料、食品包装等领域深度研发及技术成果转化,力促行业提档升级及纵深发展。累计申报国家专利30余项,授权专利13项,完成各级科研课题8项,自研课题1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三是搭建技术转化平台。引入战略投资人,打造竹纤维环保制品技术平台,建立竹纤维环保餐盒制品、膜加工、医疗耗材加工、原料加工、专用设备设计及加工、物流及销售公司、竹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竹博物馆、百竹园及研学产业园等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以竹代塑”产业园。
一是促进生产过程绿色化。创新采用绿色制造技术,打破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建立生产废水循环处理利用系统,实现原材料到产品“全流程零废”排放,边角料100%循环利用。二是推动生产环节智能化。建立竹纤维加工和环保餐具研发基地,成功创建国家竹纤维工程技术忠县分中心,开展绿色技术研发,升级安装智能化生产线个,建成全流程自动化成型系统。三是带动生产标准国际化。开展“分餐分食用可降解竹纤维餐盒”产业化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攻坚,加速生产设备及工艺、模具、产品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产品通过美国和欧盟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三体系ISO国际标准认证检测。制定的《竹纤维模压容器》产品标准通过国家行业标准专家评审,并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实施(公告2024第14号),正在筹划升级纳入国际标准。
一是提升产品附加值。挖掘竹产品替塑潜力,创新使用原材料,开发易回收处置及降解的“全生命周期”产品,扩大竹产品应用领域,健全全过程管控日志,建立定制服务机制和供应方案,提高“以竹代塑”循环低碳、无废无渣等附加值,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绿色产品竞争优势。二是塑造知名品牌形象。打造“以竹代塑”国家级龙头企业,推动有机产品、绿色标识产品、可降解产品等认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重庆市知名商标,累计注册“佰忠源”、“竹之郎”等商标11个。利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的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博鳌国际论坛、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等国际会议交流发言及新闻媒体深度宣传报道“以竹代塑”产品,不断提高竹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三是创新产品营销模式。成立“以竹代塑”工作专班,科学规划“以竹代塑”发展方向和目标,推荐系列产品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产品名录;印发《关于鼓励采购使用“以竹代塑”相关产品的通知》,将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支持范围。搭建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开展与国航、乡村基、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世界500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长期合作,开拓航空高铁、外卖平台、旅游景点等一次性消费产品新兴市场,提升竹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产品在西班牙、美国等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销,实现群众限塑“无感”,绿色便捷有感。
一是“以竹代塑”减污降碳凸显了生态效益。沿长江忠县段两岸新增10余万亩“撑绿竹”,形成了独特的“生态走廊”,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3个百分点,年增加含水量75万立方米、涵沙固土65.7平方公里,年吸收二氧化碳约16万吨。累计生产的20亿套“以竹代塑”系列产品,替代塑料制品5万吨,减少约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有力推动了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落地实施及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二是“以竹代塑”三产融合释放了经济效益。建成国内第一家从事以纯竹纤维为原料生产的生态环保餐具龙头企业,实现“以竹代塑”产业利用竹材资源25万吨/年,拉动基地管护、竹材砍伐、运输、初加工等竹产业链整体发展,形成了“一根竹子串起一条产业链”绿色发展模式,推动竹材基地旅游休闲、笋竹餐饮等跨业态发展,年吸引游客20万人次,旅游增收1500万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竹产业年产值达2.5亿元。
三是“以竹代塑”惠民利民,提升了社会效益。“以竹代塑”产业发展新增就业岗位3000余个,带动4.3万竹农增收1.7亿元,人均增收4000元。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预计3~5年内将实现年销售产值58亿元、税收1.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200余个,持续拉动辖区竹农增收,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农民致富。
四是“以竹代塑”顺应需求赢得了国际效应。经过40多年艰苦探索积淀,忠县“以竹代塑”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原料、技术、管理、营销等8大关键要素保障体系,为打造“万亿竹产业”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和良好发展愿景。同时,在全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的大背景下,多次受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博鳌国际论坛等重要会议并交流发言,产品出口畅销30多个国家,赢得了国际广泛赞誉,发展前景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