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是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今年重点工作任务之首。当前,外部环境剧烈变化,高度不确定性持续压制全球需求,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趋弱,我国经济正在加速向以内需为主导的增长模式转型,消费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大作用。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19项具体举措构建起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为释放消费潜力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我国经济仍处于转型进程中,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地位愈发凸显。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多层次消费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其中,信贷支持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同步发力,为消费市场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金融支撑,居民消费融资便利度明显上升。下一步又将如何发力?
首先,靶向直击,服务消费补短板。提振消费的核心在于打通“收入—供给—需求”的循环链条。当前,我国商品消费已日臻成熟。2024年,我国商品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与美国相当,但服务消费占比仅18%,与发达国家40%以上的水平差距明显。此外,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需求亟待金融工具精准对接。对此,央行通过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引导金融机构为养老等服务领域精准“输血”,激励企业扩大投资、提升服务能级。针对县域物流滞后、适老设施不足等基础设施短板,创新金融产品期限设计,推动消费供给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这种“靶向直击”式的设计,既呼应了居民对高品质服务的迫切需求,也为金融机构开辟了新的业务蓝海。
其次,全方位赋能,金融供给扩渠道。消费市场是多元的,也要求金融支持应形成“组合拳”。《意见》构建起覆盖信贷、债券、股权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在信贷端,要求银行健全专业团队,加大首贷、信用贷等支持;在资本市场端,支持服务消费企业发行债券,同时鼓励对初创期企业的股权投资。这既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也为居民消费提供了更丰富的金融工具。
最后,夯实信心,消费能力“强根基”。提振消费,根本在于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意见》深刻把握这一逻辑,将增强消费能力作为政策基石,通过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就业、创新家庭财富管理产品增加财产性收入,从源头提升消费底气;优化养老、健康保险保障,解除居民后顾之忧。这种“授人以渔”的思路,相较于短期刺激更具有可持续性,有助于形成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优质的消费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土壤”。《意见》从支付服务、信用体系、权益保护三个维度筑牢消费生态根基:优化消费支付服务,让居民消费更便捷;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降低金融机构风控成本;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解决“不敢消费”的后顾之忧。这种对消费生态的系统性优化,看似“软支撑”,实则是释放消费潜力的“硬保障”。
总体来看,《意见》勾勒出下一步金融支持消费再升级的路线图,将进一步激活消费潜能。政策落地还需在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运作与落实结构性支持之间把握平衡,需要优化二次分配、加强财政支持、完善社会保障等多领域的协同配合。此外,金融机构要从“规模依赖”“低价竞争”转向“下沉服务”“挖掘客户”“做大蛋糕”,国内消费市场才会开云网页版 开云kaiyun更具韧性。
当然,鼓励消费并不意味着不加节制、不加选择。刚刚过去的618购物节你是否收过很多快递?在拆快递的喜悦中,层层叠叠的包装是否引发过你的重视?实际上,好的消费也需要是环保、绿色的消费。
有统计显示,每年共消耗编织袋约为数十亿条、塑料袋高达数百亿个……这背后,是海量的快递包装垃圾,给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特别是其中的塑料垃圾,降解时间长达数百年,填埋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会导致土壤污染。
关于“禁塑”“限塑”的相关话题已被多次讨论。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日益紧迫的现实:塑料污染已非单纯的环境议题,已演变为一场威胁生态安全、人类健康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危机。
回溯历史,人类与塑料的关系经历了从“蜜月”到“梦魇”的深刻转折。自20世纪中叶塑料工业爆发式增长以来,这种“神奇材料”凭借低廉成本与卓越性能迅速渗透至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便利性的代价被长期忽视。
一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中仅9%被有效回收,超过1000万吨最终涌入海洋,形成巨大“塑料浓汤”。联合国环境署估算,海洋塑料污染每年造成的渔业、旅游业损失及清理成本高达数百亿美元。减塑,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关乎文明存续的必由之路。
实际上,要推动形成“拒绝、减少、再利用、回收、反思”的塑料治理共识,不能仅靠大家的认知与自觉性,更要构建起一套市场机制驱动、政策精准协同、个人深度参与的综合体系。
首先,要以市场之手重塑价值链,真正做到让污染者付费,让循环者获利。要强化“污染者付费”原则,大幅提高塑料污染行为成本,并将收益定向反哺于可降解材料研发、回收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善用金融支持,通过设立专项引导基金或提供优惠信贷,扶持再生塑料技术研发、回收企业升级改造与再生制品市场推广。
其次,要以政策之网推动协同治理。一方面,要以更清晰明确的法律、政策来明确标准,制定清晰、可执行的塑料制品禁限目录、再生料含量标准及可降解塑料认证标识体系,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必须强化执法,严厉打击违规生产、虚假宣传等行为,确保政策“长牙齿”;另一方面,要完善配套机制建设,跨部门推动高效、智能的回收网络基础设施(如智能回收箱、分拣中心)建设,并推动回收行业整合升级,提升规模化、规范化运营水平。
再次,要营造鼓励个人在日常点滴中减塑降塑的氛围。鼓励个人减塑降塑,离不开持续开展塑料污染危害与减塑知识的科普,提升公众对环保的重视;离不开一个鼓励减塑降塑的环境,让消费者“无痛”减塑甚至乐于减塑。例如,在商超、外卖、快递等场景广泛布设可循环包装租赁或回收点,提供易于获取、价格合理的环保替代品(如布袋、可重复使用餐盒);完善个人碳账户建设,通过“碳普惠”、环保积分等方式,对主动减少使用、积极参与回收的消费者给予一定的激励。
减塑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面对这场文明与污染的赛跑,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认识上重视,更要有构建制度性力量的决心——让每一次微小的选择都能在强大的制度框架下汇聚成改变地球命运的磅礴力量。唯有如此,方能在塑料的围城中突围,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美好世界。